宿遷啟動首批15家“宿青驛站” “千里馬”競相奔騰
金秋的宿遷,處處都有忙碌的身影。該市日前對外發布的關于啟動首批15家“宿青驛站”的消息,收到無數點贊。記者了解到,宿遷精選了15家位置優越、環境良好的酒店或人才公寓,全域三縣六區共有200多個房間,可提供最長10天的免費住宿。為了讓求職之路不再迷茫,創業更簡單,“宿青驛站”除了為來宿遷求職的青年人才提供短期住宿服務外,還為人才提供就業創業、生活交友等一站式服務。
其實,實施“宿青驛站”只是近年來宿遷廣納英才的舉措之一。作為經濟后發展地區,宿遷深知人才是發展的最大變量、競爭的關鍵所在,為此,近年來發力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建設,計劃通過激發人才活力,讓更多的“千里馬”在宿遷創新創業競相奔騰,從而實現后發先至、跨越趕超。在8月中旬舉行的首屆人才發展大會上,宿遷再次發布“招賢令”,用最大的誠意邀請人才在宿遷居住、生活、創業。
選才有道,厚植成長沃土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沒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為借助各類人才的“最強大腦”,打造人才引領發展高地,近年來宿遷精準施策,全面實施“五聯五強”行動,通過分層分類推動產業人才聯企強鏈、電商人才聯網強市、鄉土人才聯村強農、教育人才聯校強教、衛生人才聯院強醫,全力培養集聚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厚植人才成長沃土,為地區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有數據顯示,僅一年時間,產業人才聯企強鏈已助力20條產業鏈加速成長。
為了給人才搭建發展平臺,宿遷把人才引進培養與產業規劃、產業發展相結合,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等科教資源豐富的城市,舉辦人才科技懇談會、“三對接”等招才引智活動,每年組織開展“重點合作高校宿遷行”,累計有300余名來自高校院所的專家教授通過對接活動與宿遷企業和園區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選才時,宿遷除吸引外地“鳳凰”來棲息,還不斷挖掘當地被埋沒在泥土中的“金子”。為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子”,宿遷在本土不拘一格選英才。泗洪縣蟹農孫永軍就是其中之一。他通過“公司+協會”的模式,成功改變了當地蟹農傳統的養殖理念和養殖方法,推動泗洪縣的水產養殖產業創新,帶動農民致富。孫永軍感慨道:“沒想到我這個養了大半輩子螃蟹的‘土把式’也能入選全市千名拔尖人才!”類似孫永軍這樣的本土人才在宿遷還有很多,在人才評定過程中,這些本土人才受制于學歷職稱,很難脫穎而出。為此,宿遷堅持“有用就是人才”,對各類人才申報明確共性條件和個性條件,通過分類選拔、分層培養,力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各行業各領域各類人才全覆蓋。
育才有方,激發創新無限潛能
由于“才”源廣進,人才集聚效應也逐步增強,推動宿遷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在產業發展方面,宿遷精準掌握企業人才需求,圍繞“6+3+X”產業體系和20條產業鏈培育,提高了引才的針對性、有效性,推動用人單位按需靶向引才,實現人才鏈、技術鏈、產業鏈無縫對接,從而激發了創新的無限潛能。
80后彭偉平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材料學博士,在扎根宿遷前,他作為省第八批科技鎮長團成員來到宿遷掛職,幫助宿遷市3D打印研究院引進3D打印和粉末制備領域的專家。掛職期間,宿遷良好的投資政策和營商環境吸引了他,使他心中萌發了創業的種子。掛職期滿,他辭去了原來的工作,來到宿遷投資創辦江蘇奇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創業帶動成果轉化、科技創新。
彭偉平坦言:“創業路上并非一帆風順。”創業期間,企業曾因市場波動遭遇資金周轉的瓶頸,所幸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順利渡過了難關,實現了正常運營。疫情防控期間,企業還順利申請到了“人才貸”,為企業研發帶來“及時雨”。沖出了資金障礙,奇納新材料科技開始一往無前,先后承擔省重點研發計劃、市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并獲批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宿遷匯聚金融資源,賦能人才發展,激發了創新潛能。記者了解到,作為宿遷首支人才發展基金,宿遷高投毅達產才融合發展基金設立以來,順利完成首期2億元投資,將多家人才企業“扶上馬、送一程”。今年,還將把二期規模增加到10億元,持續為種子期、初創期人才項目注入“資本活水”。
留才有效,筑巢引鳳添動力
人才,以用為本;留才,以誠為先。在宿遷,吸引人才的不僅是真金白銀,更是貼心服務和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不少創業者由衷感嘆:“太多理由讓我們愛上這個宜創宜業宜居的好地方。”
據宿遷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引進并留住人才,宿遷針對性地出臺“宿遷英才計劃”“科創10條”等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政策,讓每位人才發展有空間,事業能出彩。在生活上,宿遷為高層次人才統一定制宿遷英才卡,提供醫療保健、文化休閑、交通出行等服務供給,為人才安居保駕護航。
住房一直以來都是制約人才留下的重要因素。為筑巢引鳳,宿遷推出了人才“購房券”政策,減輕人才住房壓力。記者了解到,目前,宿遷已組織實施7批次人才“購房券”申報工作,1335人獲批人才“購房券”,可享受補助12670萬元,現已累計為458人兌現4014萬元。不僅如此,宿遷還出臺人才公寓政策和新引進高校畢業生租房補貼政策,并擴大覆蓋范圍,支持企業等用人單位不限專業引進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讓人才看到宿遷吸引人才的誠心。
有了舞臺,有了未來,人才紛紛匯聚宿遷。如今,宿遷人才資源總量達61.5萬人,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及團隊2961個,越來越多的“千里馬”在宿遷大地縱情馳騁。
相關閱讀
-
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 分別達...
9月20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區域協調發展有關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
鹽城市鹽都區盤活存量用好流量 提升土...
近年來,鹽城市鹽都區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充分發揮規劃引領... -
強化“支農支小”服務我國 期貨市場環...
期貨作為金融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力量。近年... -
柳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在...
9月16日,柳州市喜迎二十大強國復興有我暨推進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 -
逾60人參賽!2022年東莞市智能協作機器...
9月17日,由廣東省東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廣東省智能機器... -
二季度全國開立銀行賬戶139.74億戶 環...
中國人民銀行今天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二季度,我國支...